觉得自己冤成了窦娥。语文的地位衰微,早成扶不起来的阿斗。在任何有招生自主权的学校,别管是大学,还是中小学,语文无用都是潜规则。小学生在惨烈的小升初中想进名校,要苦练的内功是人人喊打却又战无不胜的奥数,排第二位的是英语,总还有些证能考。语文最是不济,灰头土脸地被弃若敝屣,在升学求职的路上一路走低,不但难登堂奥,连日常交际也压根无须文从字顺。高校弃修大学语文,自然让学生“喜大普奔”。
语文有多难学,让人多厌学,凡经过12年寒窗的孩子说起来都是一把泪。咱们的基础教育,生生把博大精细、优美风雅的中国语文教成了无用之学。课堂上,老师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给肢解成零件,让学生死记硬背;碰上考试,“说说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”,再傻的学生都知道,真说“自己的”感受,分数必惨不忍睹,出题人在卷子后面诡笑着要你说出的,分明是“他”的感受……这样学出的语文,如同被穿了琵琶骨的武林高手,百无一用。语文高分,可能是读书极少、写作低能,如何能在招生选拔中做得重要砝码呢?
学不好、考不出、用不上——欲使语文有用,难矣哉!
有辱斯文、有愧先人的,不独是语文的被弃,它背后人文精神沦落,更让人惊心。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,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。阅读和写作,本来是语文学习的两大基石,也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所赖,如今都拱手让给了概念化、功利化的应试,孩子们如何还能顺着“人类进步的阶梯”一步步拾级而上?
要挽救语文,得从根儿上救起。您瞧,说起语文这件事,微时代那头的孩子们,又